微信扫一扫联系
中成药企业向何处去?
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,千百年来为国人的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,发展中医药是我国的国家战略,是民族自信、文化自信的一部分。这其中,中药作为千百年来国人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,作用有目共睹,不容置疑。
独家中成药品种发展前景、中成药的销售困境、中成药集采都是中成药企业迫切关注的问题,以下,笔者结合所见所闻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思考。
01 中成药的集采规则可以继续优化
近期,北京等地启动中成药集采,中成药的集采和化药、生物药目的不同,逻辑不同,规则设置也不同。整体而言,中成药受集采冲击比化药要小。
(1)中成药集采的目的和化学仿制药有所不同。
化药集采,从产业角度来说,目的主要有三个:
1、提高仿制化药的质量和疗效水平,这主要是通过一致性评价工作实现;
2、使仿制药价格回归到合理水平;
3、促进仿制药企集中度提升。
比较起来,中成药的集采主要是两个目的:
1、促进中成药企业集中度的提升,进而逐渐提升中成药质量水平;
2、使中成药价格回落。
由于中成药集采目的和逻辑和仿制药不一样,因此,其集采规则的制定和仿制药有很大的不同。
(2)中成药集采的两难之处。
首先是降价和保证质量的矛盾。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,以及随后高频率的质量抽检解决了这个问题。但中成药无法做一致性评价,实际生产过程中各家的产品质量标准还无法统一;中药材受是否来自于道地产区的影响,价格和质量差别还很大;另外,和化学原料药的工业化生产相比,中药材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,价格每月都在变化……以上种种,使得中成药集采的降价幅度比化药要温柔,也使得中成药集采,不以降价为主要目的。
其次是集采规则制定的难处。仿制药国采是通过差额淘汰促使企业降价。比如因为6进4,所以企业必须要降价。但是中成药很多都是独家产品,其中仅休眠的中成药独家品种就有两千多个。无法差额中选,就难以产生足够的降价动力。
广东、湖北等地的中成药联盟集采,将独家品种单独分组,或者相似品种归入一组,制定专门的规则,实际实施下来,降价幅度有限。
由于上述原因,笔者预计中成药不大可能开展全国范围的国采,将主要以联盟集采拓展为主。
(3)建议中成药优化地方集中带量采购模式,增加市场准入谈判。
当前的中成药集采面临降价难、质量保证难、规则复杂等现实问题。之前的几批中成药集采,规则制定已算是绞尽脑汁,差点连函数都用上了,这给厂家应标带来了很大的难度,和国采规则的简单明了不可同日而语。
实际上,地方的中成药集采本质上还是传统的招标模式,只是加了个带量。
笔者建议将中成药集采逐步成优化成集采+市场准入谈判两种模式,借鉴药品的医保国谈。即某个产品,特别是销量大的中药独家产品,要想获得市场准入机会,和相关部门面对面谈判,主要包括降价和销量、质量承诺。简单明了,省人、省钱、省力,也不涉及是否是市场经济的争论问题。部分竞争激烈的中成药,仍采用带量采购模式。
02 谨慎看待中成药独家批文
先说说中成药的批文情况——看看中成药的家底。
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库,我国现有上市药品批文超过16万条,合并同一产品不同规格后,产品数超过13万个,归属5305家生产企业。其中化学药(国药准字H)约10万个,生物制剂(国药准字S)1857个,中药共计5.9万个。
不到六万个批文,归属于九千多个中药品种。
2020年7月出版的《新编国家中成药-第3版》所收录的、已获得批准文号的中成药品种为9336个。
不难看出,中成药品规数约为化药的60%。也因此,中成药的市场规模比化药小很多。
这九千多个批文里,有很多是独家批文。
不过在笔者看来,中药的独家批文和化药独家批文不可同日而语,很多独家批文不具备太多的市场价值。
前文提到的《新编国家中成药-第3版》,在前言部分,著者指出:“根据近年来对九千余个中成药品种,约六万个文号的网络大数据调查,约有百分之七十的中成药批准文号处于未使用状态,其中包括约两千个独家品种或剂型,因各种原因一些品种已经被持有人放弃再注册,甚至出现有标准无批准文号情形。”
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独家批文,和前些年的药品注册政策有关。
再看一组中药新药研发的数据。《2021国家中药监管蓝皮书》数据显示,2021年,我国批准上市中药新药12个,中药新药获批数量首次突破两位数——在这之前的十年,我国的中药新药上市数量极少,2016-2019年没有新药上市(见下图)。
去年中药新药上市数量突然增加主要和2020年新版中药注册管理办法实施有关。
在笔者看来,中药新药上市少,没有开发的价值是一个主要原因。但凡有一定规模的中成药企业,哪家没有几个中药独家批文?有的甚至是几十个或者更多,问题是现有的独家产品销量都很小,甚至为零。
2012-2020年中药新药通过批准数量
中成药独家产品不好卖,主要原因还是在临床价值的未完全确认,这导致中成药无法像化药那样成为医生的必备。
很多中药企业负责人觉得独家中成药卖不出去是销售的问题,其实这个说法用在中成药上,说不通。
独家中成药现在两级分化严重。很多都销量为零或很小,一小部分销量非常大——主要是因为上市时间早,十几年前就被公司着力打造。
现在要打造中药大品种,很难。
未来,部分独家中成药批文可能会和无法开展一致性评价的化药批文一样,面临被政策消化的命运。
03 中成药的销售受到掣肘
和其它药品相比,中成药有哪些特殊性?其临床拓展有哪些掣肘?
首先,其疗效是各种中药综合作用的结果,而非化药的某种确切成分。这一特点,导致其在临床使用时无法占据一线必需用药的地位。
疫情之前,受国家监管政策的影响,很多中成药在医院使用受限,甚至禁止西医开中药。部分中药注射剂受到了强力监管——有观点指出,这其实是在为某些药企过去的行为买单。
疫情以来,这方面的状况有所好转。目前临床普遍的处方情况是,对于门诊病人,一般是一种或几种疗效确切的西药+一种说明书适应症明确的中成药。
之所以中成药无法成为临床必需一线用药,主要还是和中成药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有关。
其次是中成药的拥趸正在逐渐老去。1970年之前出生的人,包括部分80后,其成长期看病防病主要是中药,特别是60后、50后,是中成药的忠实拥趸。但这些人正在老去,而他们的孩子基本是吃西药治病,普遍对中成药无感。
虽然中成药销售在落地阶段受到了很多管制,但国家政策近年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支持中医药发展。
只是,相关企业要花大力气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工作,学习日本的汉方研究技术,让中成药成分清晰、质量可控、作用机理清楚、临床疗效明确。
转载自:赛柏蓝